界面新闻记者 | 何柳颖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AI时代,金融云建设迈入深水区。
所谓金融云,根据数据机构IDC的定义,是指为满足金融行业用户的业务、运营、合规、能力/资源/信息整合等方面的特定需求而定制的云解决方案。
十余年前,各大厂商就瞄准了这一赛道。2013年,阿里云宣布推出阿里金融云服务;2015年,腾讯云宣布开放金融云服务;2016年,百度金融宣布“金融云”向业界开放。
近年来,伴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金融机构云服务需求不断拓展,厂商亦加快升级解决方案。以腾讯云为例,今年7月,腾讯云升级面向金融行业的AI创新解决方案,系统性整合了从模型底座到智能体开发,从训推平台到业务场景插件的全链路能力。
AI时代,银行的云建设有哪些重点方向?银行智能体建设目前处于哪一阶段?传统银行与数字银行的“上云”路径有何异同?围绕这些问题,界面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腾讯云副总经理蒋渝。
云建设重点:自主化、智能化
发展至今,金融云建设当前有哪些重点方向?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4下半年)跟踪》,中国金融云市场目前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政策推动金融云化和国产化改造。在“金融数字化转型”和“自主可控”双重政策驱动下,金融机构尤其是以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正加速IT架构的国产化进程,并深度重构市场格局,推动软硬件产品采购体系、数仓和数据库技术选型、核心系统分布式改造等关键环节的预算结构调整。
二是AI技术深度赋能金融行业。金融机构依托算力基建和大模型技术储备,加速实现AI能力向实战场景的转化进程。智能获客、渠道数字化改造、知识库升级、远程业务、内部办公、代码生成、流程管理、智能客服、量化计算等领域市场落地步伐加快,并带动金融云平台解决方案升级需求激增。
界面新闻了解到,银行目前的金融云布局方向与上述趋势相匹配。
“银行目前对于数字化方面的推进节奏正在加快,机构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智能化以及自主化两方面。自主化,是把以前传统的IT基础架构升级到现在的分布式云架构上,这方面的建设和升级速度正在加速。智能化方面,目前大模型的创新应用试点,包括智算的基础设施、AI的训推平台,以及Agent的开发等方面的项目非常多。”胡利明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具体到在智能化方面的建设,界面新闻记者留意到,各大银行目前均有部署,并已取得一定进展。
比如,工商银行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及,该行深化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全新开发投产新一代信贷全流程智能体矩阵“智贷通”,丰富信贷评审AI 数字助手“工小审”功能。招商银行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利用大模型技术,焕新“小招”智能服务。一是推动“小招”向“管家”角色升级,不仅能够被动回答客户的提问,还能基于智能分析,洞察客户财富管理需求 ;二是推动“小招”向“专家”角色升级,不仅能回答“是什么”,还能解释“为什么”,并围绕“怎么做”向客户提出 建议。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仍属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初步阶段。
胡利明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类似ChatGPT的对话型AI;第二阶段是具有长思维链推理能力的AI;第三阶段是研究型AI,针对一个具体的话题或领域,有自主的研究能力;第四阶段是自主规划性,即针对一个相对宽泛的任务,能寻找相关资源、调动不同领域的智能体来协作完成工作;最后一个阶段是Agent之间形成组织性的AI,即通过一个大脑协作起来,组织很多个不同角色的Agent完成一个大的,甚至是长期性的任务。
“现在许多机构正在进行的一些业务场景创新,主要是聚焦在一些小环节,在特定领域提供辅助、实现业务增值,实际上远远还没有达到自主规划、形成组织性的程度。”胡利明表示。
对于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爬坡过程。对于云服务厂家而言,也意味着当中有许多可以切入、共同参与的机会,比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Agent的开发和应用、算法服务等等。
“腾讯云的定位是AI in all,这是一个相对务实,能与机构产生更多协同的一个定位。能在具体参与的场景中,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业务价值,这是我们的追求。”胡利明称。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腾讯金融云近期联合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出“金融智能体创造营”合作计划,聚焦“信贷助手”“智能柜面”“理赔助手”“智能投顾”“智能合规”“智能运营”等金融业务场景,加速AI应用。
“上云”路径:公有、私有、混合
从路径上看,金融机构“上云”方式各异。
根据云计算标准与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北京银行、云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编写的《金融行业上云路径研究报告》,在金融云的落地形态中,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是三种常见的形态,其中私有云因能够保障金融行业关键业务应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可用性、低网络延迟性和数据安全性,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云平台建设的首选,大量应用于一般和核心业务系统。
围绕这三种形态,腾讯云均有实践案例。
私有云方面,“比如腾讯云与富融银行的合作,主要是以私有化的方式,支持其全量核心系统。”蒋渝表示。
在2024年10月,富融银行在腾讯云的支持下,依托微众银行自主开发的数字银行底座技术体系,成功上线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在10个月间,富融银行完成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升级,并且新系统上线切换仅用15小时,在数据迁移的6小时窗口期内顺利将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和数据迁移至新一代核心中,实现无缝升级。
微众银行采取的则是混合云,“我们在2015年支持了微众银行的云建设,通过私有云加公有云的混合云,目前微众银行的单账户的IT成本在传统银行的1/10以下。”胡利明介绍。
公有云方面,与香港天星银行的合作是一次成功尝试。“天星银行是以公有化的方式,把银行核心系统放在腾讯公有云上。从底层的存储计算网络到中间的数据库等,也都用到了腾讯的TDSQL(分布式数据库),由腾讯云全栈支撑。”蒋渝表示。
在受访人士看来,相较于传统银行,数字银行是 Cloud native(云原生),其实更适合选择公有云的方式。
胡利明表示,传统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广,需要支持传统的服务网点、线下业务,需要支持的账户和交易类型也比较多。因此传统的银行在数据的隔离性、安全性、合规性、灾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当前大部分的传统银行选择私有化部署的原因,私有化对于监管合规的遵从也会更平缓。”
“对于数字银行而言,业务集中于线上的数字账户、钱包支付,理财、信贷,包括一些虚拟资产的交易等。这些业务其实天然适合在网上展开,我认为公有云对于数字银行来说特别合适。通过公有云,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还有高弹性的多数据中心等,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支持这些业务。”胡利明补充道。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内地银行采取的基本是私有云、混合云的路径。对于公有云的考虑,监管层面是关键,首要前提是确保稳健、安全、可控。
事实上,机构对于公有云的安全性、合规性忧虑一直是公有云的推进难点。“包括在与天星银行的合作中,我们也配合银行对香港监管机构的问询进行了细致的应答,以确保数据的安全隔离,没有泄露的风险。”蒋渝回忆称。
不过,伴随着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仍呈现出需求增长的趋势。IDC指出,一方面,AI驱动的智能金融场景加速落地提升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公有云的接受度,远程银行、算力服务、实时风控、开放式API等领域公有云渗透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也有效促进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公有云的营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