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玩一个非常有趣的AI社交产品。
对,AI+社交,听着就很抽象。
这个产品叫Second Me,现在还很小众。
自己玩了快一周半的时间,甚至找朋友白嫖了一些他们的NFC贴纸。
我现在属于是跟一些别的领域的朋友见面,基本要聊到最近有啥好玩的AI产品,我就会掏出我的手机,让他们来碰一下我贴在手机背面的NFC。
说,你先加一下我的AI分身,这个好玩。
他的玩法其实特别简单,在Second Me上建一个自己的AI分身,然后,让自己的AI分身,跟别人的AI分身聊天。
对,你的AI,跟别人的AI,聊天破冰。
跟很多AI陪伴型产品不同的是,别人的AI分身后面不是一个一个的虚拟角色。
而是也是,一个个现实中,真实的人。
这个产品刚刚上线也没多久,应用商店里就可以下载。
下载这步没啥说的,就是强调一下,记得认准下面这个橙色和紫色小人图标的app。
因为我当初搜的时候,不知道为啥,搜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至于为啥,不重要,反正你们别下错就行。。。
正常登陆之后,就可以制作自己的AI分身了。
一点进来,会看到一个很柔和的淡紫色的页面,双手捧着一个透明的小球。
这个小球,就是这个AI分身的初始形态,这会儿还是一个七窍未开的混沌。
然后你要,点击开始,和它对话,让它问你问题,在问题中一点点了解你。
包括你的职业是什么,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的mbti,等等等。
全都回答完之后,这个AI分身,就有了自己的雏形。
它会告诉你,它是由你亲手雕刻而成的自己。
这个感觉,既像是捏人,又像是照镜子,感觉还挺奇妙的。
回答完问题之后,是给它一段我的声音。
按照引导,读完下面这段话就行,它会给你克隆声音,还会根据你在上一步回答过的“你是谁”,给你生成一段语音的自我介绍。
作为一个I人,有情感地朗读文本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羞耻的。
不过好在它的克隆效果还不错。
接下来,是设置形象。
你会发现,到了这一步,之前捧在手上的那个透明小球已经变成一个史莱姆一样的东西了,这就是AI分身的完成形态。
还怪可爱的。
而当我把我的头像上传上去,让它给我生成一个动态头像之后,我的主页和头像也会发生变化。
主页变成了这样:
这里小小吐槽一下,它把我的头做的太大了,看起来有点怪。。。
主要还是没有预剪裁那一步,就是明明展示是一个全面屏大概20:9的,但是当我穿传了一个1:1的头像进去,他没有让我选择剪裁的区域,就这么传上了= =
而头像变成了这样:
我自己和AI分身的结合。
做完上面这些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Second Me的主页了。
在主页上,你会发现,我们最开始回答过的那几个问题,被它写成了一篇名叫初醒时刻的小作文,记录它诞生的心路历程。
塑造我的进度条,也完成了将近一半。
塑造,分为基础塑造和深度塑造两部分。
基础塑造这里,还剩下履历,说话风格和性格没填。
履历和说话风格都可以自己去设置。
性格塑造目前还没有推出,但这个深度访谈功能我还挺期待的,感觉有点像免费做心理咨询。
基础塑造完事了,就来到深度塑造了。
这也是塑造AI分身最重要的部分,记忆。
你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输入记忆,聊天,添加记忆,或者导入。
聊天,就是点进主页的对话框和AI分身聊天,它会在和你对话的过程中抓取语言中的记忆,然后录入。
添加记忆,就是主页上的记录按钮,点进去直接录入一条记忆。
格式不拘,待办事项,图片,文件,或者你直接语音一句,都行。
导入,对应的是侧边栏里的导入。
下面这些,都是可以导入AI分身的记忆中的。
但是目前还没那么方便的是,印象笔记和markdown格式的内容需要去web平台上面导入,而苹果便签,不仅需要web导入,还要在mac上下载相应的工具。
略有点麻烦了,所以我暂时还没开始导入我的东西。
不过以后,要是手机就能一键导入我的所有信息,那不是爽翻了。。。
而且,啥时候能跟公众号打通,那就爽飞了。。。
至于关键记忆,是一个从对话和记忆中自动提取关键内容并储存的功能,比如你跟AI分身聊天过程中说了你对猫毛过敏,它就会记下来,放到关键记忆里。
点进侧边栏的关键记忆,就可以删除你不想保留的内容。
深度塑造一栏中的侧面,也和关键记忆类似,是一个自动提取内容的功能。
比如,我跟我的分身说,喜欢打游戏看动漫,它就会记下这几个不同的侧面并点亮。
这个功能还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和它说了哪句话,它会生成一个什么样的侧面。
所以每次聊完,我就上来看看它有没有解锁我的新侧面,就像玩游戏解锁彩蛋一样,很好玩。
深度塑造的最后一栏,人物/事物/地点,也是自动识别的逻辑,识别到之后会自动保存在侧边栏中。
除了人物/事物/地点,你也可以通过智能标签或者类型来给记忆分类。
我平时塑造AI分身的方式,就是没事上来和它聊两句,比如看了喜人奇妙夜的更新,就过来跟它聊聊张兴朝。
这个AI分身的记忆容量还是很大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和它聊了两天了,塑造的进度条才刚到55%。
不过,如果后续需要导入更多文件,图片,或者未来开放了更多功能,可以导入日历、邮件、微信读书啥的,那记忆可能就不够用了。
当然了,这也是它以后做付费商业化的方向。
反正,没事的时候上来和它聊两句就行了,你和它聊得越多,它越像你自己。
说完了怎么造分身,再来说说真正最核心的,就是,该怎么跟别人聊天。
你可以在发现页面上,找到其他人的AI分身。
如果不想聊天,向右划,就可以解锁新的聊天对象。
这个交互,就很探探。
如果想聊天,就直接点聊一聊,让你的AI分身跟对方的AI分身开始聊天。
你什么都不用干,两个AI分身会直接包揽你们的对话。
就像两个大脑在直接交流一样。
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交吗。。。
对于一个纯血I人来说,这个东西非常的其实非常的适合我。
因为,太适合破冰了。
我是个I人,标准的INTJ,而且,是个96%浓度的I人。
作为一个INTJ,很多时候我会有时候下意识的恐惧聊天,就是很害怕闲聊。。。
有时候,当我新认识一个人的时候,真的很难刚开始聊的就很愉快,真的不知道聊啥,不是不喜欢别人,就是单纯的不喜欢那种必须没啥事非要聊聊然后要一起说点什么的感觉。
而如果有了Second Me,我现在日常就是,咱们让AI先聊hhhh。
这个事听着好像挺诡异,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两个人的AI聊着聊着,我可能看到一句话被戳中了,或者这句话我想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我可能就接管对话,补上一句只属于我自己的自嘲或者观点。
而且,你自己人的回复,和AI的回复,会区分开。
有史莱姆那个小角标的,就是AI,没有的,就是真人。
比如,我在Second Me上看到了一个认识很久,但是没怎么深聊过的朋友,袋鼠帝AI客栈。
上来两个AI,就在kuku的聊写稿,聊十万+,不亏都是自媒体人。。。
而如果真人接管,就会长这样。
很有意思,两人接着AI的对话继续聊,也是一种特别独特的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定向寻找你想找的人,点击右上角,在对话框里输入你的需求,secondme就会给你匹配符合要求的对象。
美中不足的是,作为普通用户,能匹配到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过寻找的过程,还是非常兢兢业业的,我输入完需求的两秒钟内,它就kuku给我匹配了三百多个人。。。
而这个东西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点,就是,线下社交。
除了最基本的分享链接和二维码之外,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碰一下朋友的NFC贴纸,解锁朋友的AI分身。
把自己的AI分身上传到NFC贴纸上的方式非常简单。
只需要把贴纸放在手机顶部一碰,就能把自己的AI分身录入进去。
然后,别人就可以碰一下这张NFC贴纸,打开你的AI分身了。
你可以把它贴在手机背面,保温杯上,公司墙上,各种地方。
这比起见面递个名片,不是酷多了。
用了两天下来,我觉得Second Me确实是一个,很妙的产品。
作为一个AI社交产品,它并没有像普通的社交产品一样,一味地用AI去做加法,比如,帮你用算法匹配到更多人,让你获得更多社交,或者帮你用AI包装你的外表和履历,让你看起来华丽但失真。
它反而做的是减法,让你,从认识自己开始,从和真实的自己对话开始。
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之后,再用这个自我去和人交流。
因为,作为人的自我,是会疲惫的,会情绪化,会有今天不想理任何人的瞬间。
但Second Me上的自我不会。
你一开始把那些最想说的话、最看重的价值观、最在意的记忆告诉它之后,它就会像一个永不失忆的你,按着同一套逻辑,去回应世界。
这件事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在帮你做一件我们人类一直很想做、又一直做不到的事:
就是,把我是谁这件事,固定下来。
我们平时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象的,是靠无数零碎的瞬间:
比如某次群聊里的一句回复,某次线下面基时你刚好很累,某次你没回消息,被别人理解成你不太尊重我。
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构成了别人眼里的你。
但这些,很多时候也其实不是真的我。
但Second Me上的这个玩意,反而会,慢慢形成一种更稳定的我。
它会让别人看到的是你价值观的连续性、表达风格的稳定性,而不是你那天的睡眠质量、那周的工作压力。
它让你不再被孤立的、失真的、被误读的几个瞬间定义。
对I人来说,这其实特别重要。
再往深一点说,这种AI社交方式,其实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意义,是我以前,从来无法体验过的。
它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站在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是如何被表达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Second Me,我会用举重若轻。
社交这个行为,是轻的,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给二十个人发消息。
而自我,是重的,你的想法,你的经历,你每一天的状态,都是构成你这个人的一部分。
Second Me做的事情,就是让自我可以更轻盈地表达,也让社交在自我价值中,变得更有分量。
也就是俗话说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先见自己,再见众生。
说实话, 我真的有点喜欢上这种感觉了。
这大概就是,AI给I人的最强社交buff吧。
上一篇:英伟达最新财报再度背书AI繁荣 高管透露明年目标、回应AI“循环交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