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开源已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刚刚闭幕的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表示:“《中国开源发展深度报告(2024)》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活跃开源项目数量已超过300万个,活跃开源开发者数量达227万个,我国开源生态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正被全面激活,加速释放。”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我国开源领域最新的进展——也是本届大会的最大亮点是,开源鸿蒙(OpenHarmony)、开源欧拉(OpenEuler)两大“明星”项目宣布“毕业”。何为开源项目“毕业”?我国开源生态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开源人才培养呈现什么样的特点?针对业界关注的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负责人。
开源鸿蒙和开源欧拉“毕业”
记者了解到,依据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开源项目管理体系,“毕业”是开源项目运营孵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不仅标志开源项目已通过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TOC)的严格评审,达到了成熟稳定的标准,而且体现了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治理和生态等方面高度发展。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李博介绍,截至目前,开源鸿蒙大版本已迭代10次,技术体系日趋完善。项目发展至今已累计超过9700名核心代码贡献者,产出超过1.3亿行代码。与此同时,开源鸿蒙社区的合作伙伴超过500家,累计1400多款产品通过社区兼容性测评,落地应用已覆盖金融、超高清、航天、教育、商显、工业、警务、城市、医疗、电力等多个关键行业和场景,成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根社区”。
开源欧拉系统则历经12次大版本迭代,代码贡献者规模达2.3万名,已有2100多家成员单位,累计服务用户超过550万户。李博向记者指出,开源欧拉已成为中国行业数智化的首选操作系统之一,在互联网、通信、政务、金融、公共事业和能源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开源鸿蒙构建起适配多智能终端、覆盖全场景的技术体系,从日常智能设备到工业控制终端,从民生服务场景到高端领域应用,为开源生态提供了“从底层到应用”的完整架构支撑。开源欧拉则构建了从芯片层、系统层到应用层的完整技术栈建设。
当被记者问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项目“毕业”前后的职责工作调整时,李博回应称,在项目孵化阶段,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投入聚焦于整个项目技术能力的研发和社区治理方面,当项目“毕业”之后,它的技术能力和社区治理进入到成熟的阶段,基金会的重点投入方向会更关注它的商业化和行业落地推广,以及整个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建设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学生毕业之后就离开学校,开源项目的“毕业”其实是对项目在技术、社区和生态全面成熟的评估认可,成为可被信赖的数字基础设施。毕业项目仍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生态的重要组成,未来将进一步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落地、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获得更多投入,并加速应用成果转化落地。
人才培养是核心底座
“人才是整个开源鸿蒙能够成功的核心底座。”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开鸿”)CEO王成录在现场表示,“过去五年里,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带领下,华为、深开鸿等生态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础体系,目前已覆盖了350多所‘985’高校和应用型大学,这对于构建并保持整个鸿蒙生态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记者注意到,人才培养成为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的热点讨论话题之一。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教育与培训部负责人韩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源生态人才培养开发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尽管活跃的开源开发者数量已达到227万个,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代码贡献数量及顶尖开发人才的数量仍有一定差距;二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开源教育仍在主流教育体系之外,与此同时缺乏真实的项目实践;三是开源开发人才的评价反馈机制以及职业成长通道仍有优化空间。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方面认为,开源人才要培养“新一代开源开发者”,简单来说,开源生态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写代码的学生,更是一群具备开放协作能力、工程化实践能力、社区贡献意识的年轻技术人才。他们成长于真实项目,懂规范、重协作,能够快速把知识转化为可交付的成果,是未来数字世界的核心力量。
基于这些挑战与培养目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近年来积极探索系统化的育人路径,推动开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新一代开发者的成长提供真实场景、评价体系和发展通道。具体举措包括,通过“校源行”——联合高校、社区和企业,打造“课程—实践—评价—认证”贯通的培养模式。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联合20所高校,发布了“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能够将学生的贡献用代码质量、参与深度、协作行为、社区影响力等多维度数据呈现。目前已成立由20家头部高校和5家部属单位组成的试点工作组,参与试点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苏州大学、吉林大学等。
在产业方面,腾讯、开源鸿蒙社区等也在利用评价机制对开发者贡献进行数据统计和筛选。其中,腾讯“犀牛鸟”开源人才培养计划下所有开源项目均能通过平台评估开发者在其中的实践表现。越来越多学生在学校积累的开源贡献,直接被企业看到和认可,这是新一代开源开发者的成长路径正在变得更清晰、更通畅的体现。
除此之外,在职业教育领域,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重点推动产教融合,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开源软件开发”新专业,并与开源社区和企业共同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可参与真实开源项目,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开发模式,成为产业急需的工程型、实战型人才。
《中国开源发展深度报告(2024)》显示,我国位居全球开源贡献量第三位,我国开源贡献量在2024年达5033.61万次,同比增长24.44%,最近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2%。我国活跃开源开发者数量全球领先,超220万人。同时,我国在全球Top30国家和地区开源贡献总量中所占比例整体保持稳定。